星期一, 3月 15, 2021

如果能預知相同的結果。。。

 趁著放春假,即使疫情的當下,我仍然飛到了紐約就為了和妞妞、姍姍相聚八天。孩子們大了、各自在外州忙著工作,我們再相聚一起的日子都少了,感覺就像朋友的偶爾造訪,都非常難能可貴了。

孩子們小時候,我忙著三個小孩,常常感覺自己像顆陀羅轉個不停,隨時都有小孩在叫媽媽,曾經我的願望是給我 5 分鐘,不要有人叫媽媽。現在想要孩子們待在我身邊,卻也想要孩子們能展翅高飛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。

到了紐約,妞妞和姍姍都忙著工作,不停的在電話中開會、在電腦上處理公務。我只能給她們做飯、打掃家裡,也不了解她們的習慣、不知道東西擺放位置;孩子在忙碌之餘,還要應付我的詢問、嘮叨;我的關心對她們來說也許是一種壓力吧。甚至,孩子們出現了不耐煩的口氣、大聲的兇了起來。

那一天,我終於忍不住躲在廚房落淚了。不是為自己委屈,而且想到我父母的委屈。這樣的劇情三十年前演過一次,當時我演的是女兒的角色、現在我演父母的角色。原來人生一直是角色的更迭扮演,常常要到了扮演那個角色,才了解個中的喜怒哀樂。

爸媽從台灣飛行十多個小時、飛越太平洋、再跨過美國大陸才來到東岸來看我,每次來了一個星期就說要走了,他們都說來到這裡, 聽不懂英語就是個聾子、不會說英語就是個啞巴、沒法開車就是沒有腳的人、在這裡簡直就是受罪。而我當時,就像我女兒現在一樣,一心忙於工作、無暇也無心顧及他們的需要、他們的感受。

我想不起來,我曾經和爸媽在美國吵過架嗎?也許有吧,我一直都不是一個貼心或嘴甜的女兒。爸媽曾經躲在角落裡偷偷掉淚嗎?也許有吧,只是我不知道。但是我確定的是現世報來得如此直率、如此坦白。

爸媽是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學歷,他們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、只知道拼命的賺錢、哪能顧慮到我們的成長,用現代的潮話說就是放養式的教育,不是故意放養、是真的放養。而我在念了兩個碩士學位、工作多年後,為了不讓我的孩子跟我一樣,有一個遺憾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,毅然在家當全職媽媽、總是以孩子為優先考量。當然過程是美好的,我以為我和孩子的互動比起我和我父母的互動是更良好的,這裡要強調的是『我以為』,經過了這次紐約行,我確定真的是『我以為』。

我以為我比我父母有高學歷,孩子們看我不會像我看父母一般,覺著他們什麼都不會。其實我的女兒們也都覺得我知道的都是老套、都是落伍的,他們覺得我們什麼都跟不上時代的。就結果論,不論我是否當初繼續工作,現在和孩子們的關係和互動都是相去不遠的。當然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是美好的,可是就因為那樣的美好,讓我更是唏噓感嘆,更是覺得難以釋懷、悵然若失吧。

如果當初我能知道最終有一天,我也是像我的父母一樣,躲在女兒家的廚房偷偷拭淚,我還會有一樣的選擇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嗎?時間是最公平而殘酷的,它已經給了我最好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