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11月 27, 2004

What is Life?


全家到莉茱在Arlington的家過感恩節,
好友相聚,總有聊不完天南地北的話題。
莉茱問:「你認為什麼是Life?」
現在的我們正在 Life 的轉換過程當中 (transition stage),
此時此刻,這對我們真是個困難的問題。
爸爸只能說: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答案。」真是廢話!
俏媽咪則堅定的說:「三個寶貝,就是我現在的 Life!」
看著三個寶貝在一旁快樂的玩著,
媽媽相信這就是 Life 最重要的 priority了。
莉茱訴說著剛上大學的女兒,回家後就忙著和男友約會,和女友逛街。
女兒也算乖巧,陪父母吃頓晚餐,珠也就已經心滿意足。
孩子大了,要面對她自己的人生。
父母的義務也盡了,
在孩子生命中不再是主角,
開始跑龍套扮演著配角,
有喜悅、也有寂寥、還有失落。
This is Life.

星期三, 11月 24, 2004

當 ABC 遇上ㄅㄆㄇ

『學中文』真是一個令所有的在海外的中國父母頭痛的問題,尤其是家有ABC的父母。

每個週末上中文學校,成為一周大事,既痛苦又不得不去。

不得不去的理由有千百種:為了孩子可以和在台灣的家人溝通,尤其是和祖父母;為了小孩將來可以多一種語言工具;為了小孩生為黃皮膚的中國人怎可以不會中文…等等。

姑且不論理由為何,如何讓孩子能了解中文是父母的一大課題,不會讀、不會寫,至少能聽、能說,基本的溝通總是不可缺的。

朋友 A 君規定小孩在家裡只能說中文,所以每天放學後小孩會站在門口,將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用英文報告一遍,進門後就不再說話了,因為說不出中文了。

朋友 B 君的小孩進入青春期之後,帶朋友到家裡玩,告訴朋友只須跟她的父母打招呼,不必跟他們說話聊天,因為他們不懂英文;B君也是留美的博士,只是英文非母語罷了。

朋友 C 太太因為不上班,在家當個盡責的全職媽媽,中文的教育當然不假他手,想當初也是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呢!學齡前的小 C 的確是一口流利的中文,上小學後就明顯的開始退步了,因為每天在學校用英文,說的英文比中文多,而且隨著她的思想越加複雜,中文字彙已經不敷使用,常常咿咿呀呀的用不出適當形容詞,C 媽媽起初很有耐性的幫她找各種辭彙:「妳是說…嗎?」「NO.」「那妳是指…嗎?」「NO. NO.」幾次之後,媽媽也只有放棄堅持,免得母女之間的溝通陷入困境。

小 ABC 學中文的笑話也是一籮筐,最常見的是中文直譯法,將中文直接套到英文文法上:「我沒有哭,在學校,今天。(I didn't cry at school today.)」、「我做了一個朋友。(I make a friend.)」

娃娃四歲時在台灣上了半年多的幼稚園,從學校回來時告訴爸媽說:「老師說吃飯時要『睡覺滿月』。」聽得爸媽一頭霧水,吃飯和睡覺、滿月扯得上什麼關係?終於搞懂了,原來是『細嚼慢嚥』,對於小ABC學中文真是啼笑皆非。

媽媽念故事念到『文人墨客』,小 ABC 高興的說:「我知道,我知道,就是墨西哥來的客人!」媽媽差點沒昏倒!

星期三, 11月 10, 2004

娃娃上中學


娃娃上六年級了。

六、七、八年級在達拉斯的學制算是中學(Middle School)。

第一天上學,娃娃害怕得直發抖,我只有不斷的安慰她:「老師都好好唷!你還聽得懂英文呀,有什麼事就問老師、問同學,放學時媽媽會在門口等你,你要告訴我所有的事喔!」帶她進入漂亮寬敞的學校,將她交給老師後,看著她強忍住的眼淚,也只有抱抱她,說:「Bye!Bye!寶貝,你不會有問題的。」

獨自走出校門,不禁想起在她兩個月大時,第一天送她到托兒所的情形,我也是這樣獨自走出門口的,更慘的是 ~~~ 那時真是淚流滿面!

娃娃是我的第一個寶貝,初為人母的心情是如此雀躍與不捨!

十二年後同樣的劇情再次重演,這次是送她上中學。

美國和台灣的中學是很不一樣的:在美國,中學是選課的,學生沒有固定的教室,必須到科任教室上課,每天上同樣的七堂課,每年有四個學期(Grading Period),在新學期開始即重新選課,選課由指導老師(Counselor)輔導。

娃娃在第一學期結束後,就由 ESL 初級升到中級,所有的課程都進了一階,這就是美國學校因材施教的制度,讓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程度學習發展。

記得幾年前娃娃回到台灣,雖然滿口標準流利的英文,英文課也只有跟著同班同學從 ABC 學起,老師也只能無奈的讓他們自己帶英文書坐在教室後面自習。

另一個很大的不同是:在美國的中學裡不可以背著書包到處走,一到學校要先把書包放入自己的櫃子(Locker),每一個人有自子專屬的櫃子,裡面可以佈置自己喜歡的東西,每節下課要到櫃子換下一節課的筆記、用品、和課本。

娃娃興奮的買了隔板、鏡子、時鐘…等等,妹妹們也跟著羨慕得不得了,這下娃娃這個大姐姐可跩得很呢!

娃娃很愛上學,每天回來都有說不完的事:「美國人好大方喔!今天有人問一個男生:『你最喜歡誰?』男生大方的說:『Catlin!』每個人都轉頭看著 Catlin,Catlin拼命的搖著頭說:『不是我!不是我!』男生說:『對啦!不是這個Catlin。』」

「媽媽,我告訴你喔,我們學校有人穿著高跟鞋上學呢!」娃娃大驚小怪的說:「走起路來啪~ 啪~ 啪~,老師說:『請你走路小聲一點。』她是放慢腳步了,但仍舊很大聲,穿那樣細根的高跟鞋,不舒服又不好走路,連老師都受不了。」

「有同學化妝去上學嗎?」媽媽索性將這些美國學校?的女生情事一次討論。「當然有囉!」娃娃倒是一付理所當然的樣子「每次上完 PE(體育課),就有人咪著眼睛…」做出刷睫毛的姿勢,「吃完午飯也是 …」噘著嘴唇做出塗口紅狀,媽媽趁機問:「那你覺得呢?」娃娃頗成熟的回答:「我是覺得沒必要啦,化妝成這樣,只是上學又不是要去哪裡,而且真是麻煩呢。」

星期五, 11月 05, 2004

妞妞、姍姍上小學


從家裡走到小學只需七分鐘;媽咪常常在天氣好時帶著寶貝們散步到學校操場玩。

媽咪說:「你們好幸運唷!有這樣一片大草地。」
妞妞回答:「是啊!我們每天 recess 時都在草地上玩滾滾樂。」
好奇的媽咪問:「什麼是滾滾樂呢?」
妞妞笑著說:「就是在草地上滾來滾去就很快樂了。」

回想起暑假時到大安森林公園欣賞兒童藝術季,我們當天四點多時到了公園,椅子上、草地上已經坐滿了人,等了三個多小時節目才開始,而到處已經擠滿了人,甚至整場表演當中還不斷的有人擠入草地,炎熱的天氣更是讓人幾乎窒息。

節目是有足夠的水準,只是拼命的伸長脖子,此起彼落的有人噓叫著:「前~面~的~請~坐~下~!」這樣的場地(算是台灣數一數二的了,但仍無法足夠容納有興趣的市民。)、這樣的觀眾水準,不禁令人感慨!

有一天,妞妞回家時說:「今天有人在上課時吹口哨,老師問『是誰?』」
媽咪很有興趣的放下手中洗了一半的菜:「然後呢?」
「然後就有人說:『對不起?是我!』老師說:『OK!請不要再吹了』就沒事了呀!」

姐姐大聲的搶著說:「如果是在台灣,老師一定會很生氣的問『是誰?』然後全班鴉雀無聲的沒人敢吭聲,老師就會更生氣的追問,當然更沒人敢說話了,接著老師就會一直訓我們好久、好久。」

真的嗎?兩邊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真的有這麼大的差別嗎?寶貝們在台灣時都有幸遇到很好的老師,我相信只是不同的傳統、不同的想法和觀念造成差異的教育方式。

姍姍是三個寶貝中英文落後最多的,雖然三歲多回到台灣時說得一口流利英文,但七歲多的現在回到美國上二年級,卻是滿口的台灣英文,大字不識幾個。

剛開始時跟著班上同學一起考試,當然一塌糊塗,第二次老師就叫她stop,每天回到家就快樂的放下空空的書包說:「今天沒有功課!」

這是個競爭蠻激烈的好學區,每天有各種不同的小測驗,包括單字、文法等等,老師為了不造成姍姍的挫折感,讓她能高興學習,因此不要她考試,允許她依著自己的學習進度,慢慢趕上同年級的同學。

老師和我溝通:要她在快樂中學習。這就是美式的學習模式,是夠快樂,只是進度稍慢,沒有對與錯,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。

星期三, 10月 27, 2004

台灣、大陸

從網路的貼圖上看到這張照片,不禁莞爾。


布蘭諾,是達拉斯北邊的一個衛星城市。

布蘭諾,這個城市,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亞裔,其中又以中國大陸人口占大多數。

在美國只要亞裔人口多的地區,學校裡的競爭就相當激烈,尤其大陸的一胎化政策,獨子或獨女更是備受壓力。

到小學接送妞妞和姍姍上下、學時,常看到的情形是大陸媽媽帶著念小學的小孩上學,推車上又坐著一個強褓中的嬰兒,應該是到了美國之後二胎、三胎就跟著來了。

早年俏媽咪在俄亥俄州唸書時,班上有多位台灣來的留學生,卻只有一位大陸人,他問我的第一個問題是:「如何在美國留下來而不回大陸去?」那樣的心境的確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。

2000年以前我在紐澤西工作時,大陸人也算是少數,能出來都是相當不容易且優秀的;其中有一位上海來的同事天天跟我們混一起,當我們說到台灣如何如何、台北如何如何時,他都跟著附和,直到穿幫時大家仍不相信他是大陸人。

那時到處是親切的台灣國語或台灣話,現在常常聽到的卻是大著嗓門、操著家鄉口音的普通話或京片子,甚至完全無法聽懂的家鄉話,這時就得問:「您是從『國內』哪裡來的呀?」

曾幾何時,台灣來的我們變成了少數,連廣播電台都是大陸人經營的時段頻道。

現在的四、五年級生有相當的比例曾到國外求學或工作,回到台灣後成為各行各業中精英的一部分,不可否認他們對目前社會所造成的正面影響及貢獻。

而近年來台灣人在美國的比例少了許多,有大部分回到台灣,而且新的一代沒有當初的出國潮,另一方面也多了出國到紐、澳、甚或中國大陸的選擇。

總之這樣的情形是好是壞,也許要一、二十年後才有端倪,可以確定的是在海外台灣、中國人數的消長,只希望其他各方面不和人數成正比才好。

星期六, 10月 23, 2004

美國別墅


到了達拉斯兩個月後,總算安頓下來了,雖然仍有許多東西在箱子裡,需要的時候再翻箱倒櫃吧!生活算是回復正常。

搬入台灣所謂別墅型的大房子,卻是這社區中最小的了!三個寶貝最高興的是可以有自己的房間,剛開始的一個星期卻百般求我要跟我睡,早知道如此,小房子也就夠了。

開放式廚房

我最喜歡的是開放式的大廚房。


妞妞也說整個家用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廚房;我好像也就是整天在廚房?轉呀轉的,寶貝們也樂意到廚房來幫忙,我也享受這樣的親子關係。不像在台灣的小廚房,我只能說:「出去吧,廚房太小了,你們在這裡礙手礙腳的。」

每天下午五點半,是我開始準備晚餐的時間,從流理台就可以看到客廳的電視播放著世界新聞。於是世界在我的廚房裡;有時寶貝們在廚房中”島型”的流理台上做功課,我可以一邊煮菜一邊和寶貝們討論功課,討論一天中發生的情事,於是天倫之愛也在我的廚房裡!

美國式的廚房通常設計在家的中心點,不但地理位置是,在生活中更是。

餐聽 和 書桌

廚房裡還有我專用的書桌,處理帳單、處理學校通知、生活雜記、回覆電話、閱讀書報,都在這裡完成;再加上我的手提電腦,哈!在這裡待上一整天也不厭倦。

廚房旁連著一個小餐廳,對老美來說這只是家人平時用的小餐廳,另外有一個正式餐廳,我們在台灣的六人份餐桌椅,搬到這裡都顯得小了。

寶貝們說:「怎麼家俱過了太平洋、搬到美國都縮水了?搬家公司怎麼搬的嘛!」寶貝,不是家俱縮水,而是房子變大了!

Gand Piano

更棒的是:客廳放得下一架演奏型鋼琴。

爸爸問:「為什麼要買大鋼琴?」

媽媽說「:因為家夠大,放得下啊!」

爸爸再問:「那也不一定要買大鋼琴呀!」

媽媽回答:「就像為什麼你想要買賓士車一樣的道理吧!」

於是,鋼琴來了,看起來又不如想像中的大,娃娃彈著,猶如演奏家般的有模有樣。

妞妞說:「這樣的鋼琴,讓我可以表現出不一樣的感覺。以前在台灣的直立式鋼琴再怎麼彈都沒這種感覺呢!」

這就是開賓士車跟小福特的差別吧。